统计动态

COLUMN NAME

贾楠:共享发展 “大服务业”统计改革进行时

更新时间:2017-04-21 10:26:02

  去年 10 月,国家推行实施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企业办证不必再东奔西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便利化程度,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实施“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是政府简政放权的生动注解,放权给商事主体和市场自治,用政府权力做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做的“加法”,对推动部门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轻企业负担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改革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倾注了统计部门不懈的努力,是统计部门实现与更多部门信息共享的关键一步,也是夯实统计业务基础的必要手段,是更快推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服务业统计围绕“大服务业”统计改革的总思路,着力加强服务业统计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积极创新优化服务业统计产品,使服务业新经济和产业统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本报记者就“五证合一”登记制度和服务业统计改革等问题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贾楠进行了独家采访。

 

  记者: 为何将统计纳入国家“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中,这将为统计改革带来哪些机遇?

 

  贾楠: 企业单位是开展统计调查的主要对象之一,及时取得企业单位名录的基本信息,是统计单位管理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努力,国家统计局虽然与相关部门建立了基本单位名录更新制度,但手段落后,频率慢,半年提供一次,不能满足及时更新统计单位名录库的需要。为了及时取得单位新增或变更的信息,做到“应统尽统”,一些地方统计机构建立了统计登记制度,要求企业在部门审批登记之后,还要到统计部门进行统计登记,这不但造成了重复劳动,还加重了企业负担。因此,在 2015 年推行“三证合一”的基础上, 2016 年国务院又统一部署了“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继续整合社会保障登记和统计登记,五个部门共享工商企业登记信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进“放管服”改革。这对政府职能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推进相关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轻企业负担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次国务院推行“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之一,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整套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按照国务院制定的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统计部门要充分利用部门间的行政记录,定期定时通过工商部门共享企业登记信息。 2016 年 10 月 1 日以来,除个别地区,绝大多数省级工商部门已经开始通过网络和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向统计部门定时传送企业登记信息。由此可见,国务院推行“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不但是推进统计系统对部门行政记录有效应用,建立全部法人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机制的重要契机,也对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统计单位管理实现自动化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借助国务院推动“五证合一”的改革之力,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统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省内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传递和数据共享,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记者: 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统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贾楠: 国家统计局高度重视“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宁吉喆局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听取“五证合一”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按时完成了国务院要求的第一阶段工作,各项工作正在按照计划稳步推进。

 

  第一,在 2016 年 9 月底前,全国实行统计登记的地区,已经停止了统计登记证的发放工作,并取消了统计登记证的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原需使用该证办理相关业务的,一律改为使用由工商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第二,各省级统计部门完成了与省级“五证合一”信息交换平台的系统对接。各省级统计机构已通过不同方式开始接收、存储并管理“五证合一”共享信息的交换数据,基本可以满足第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第三,为推进“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国家统计局与工商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抓紧落实以省为单位的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传递和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二是建立健全统计部门对工商管理部门的信息接收、存储、管理以及反馈机制,确保及时接收、获取登记机关信息,并做好相关数据的导入、整理和转换工作;三是逐项梳理比对工商部门登记及企业年报等数据项与基本单位名录库数据项,建立数据项的对应关系;四是针对业务需要开发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名录库管理系统,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在各地的升级部署;五是研究制定利用部门信息更新名录库的实施方案,为利用部门信息维护更新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提供业务操作规范。

 

  目前,我们正在解决部门单位登记行政记录信息应用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这是实现信息技术现代化必备的基础条件,是实现部门行政记录有效应用和统计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工作自动化的关键。去年,我们只是推进了省级统计机构与工商部门信息交换机制的初步建立,标准不统一,内容不规范,给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造成了障碍,影响了“五证合一”成果的应用。从去年年底到近几个月来,普查中心与数管中心密切合作,在地方统计机构的协助下,一直在抓紧解决数据标准问题,积极推进工商部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信息有效应用的研究。现在看来,将地方标准化的工商共享信息用于统计单位管理以及上报至国家,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但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也是必须要做的,因为要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标准化必须先行。

 

  “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使我国政府统计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这仅仅是改革的开始。下一步,国家统计局将积极推进工商部门信息交换机制的互联互通,逐步使应用技术稳定,顺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与税务、社保、质检、编制、民政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深入研究部门行政记录信息和单位信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探索利用商业数据、大数据维护更新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方式方法;借助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推动全部法人单位库的建设进程,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建立健全统计单位名录库的维护更新机制,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为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及时的单位信息做好服务。

 

  记者: 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业数据受到高度关注,服务业统计面临着哪些新形势和新挑战?

 

  贾楠: 你说的很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新时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产业。 2016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继续上升,达 51.6% ,较 2015 年提高了 1.4 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 60% 。全国共有 19 个省服务业 GDP 比重已经超过工业。今后一段时期,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会逐渐转到服务业上,对服务业统计工作也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服务业统计数据也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被关注就会有压力,服务业统计的先天不足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变化,使服务业统计面临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新挑战,传统的统计方式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各界对服务业统计的要求。因此,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更加迫切。

 

  第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商事制度改革和“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全面实施,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使新的动能不断孕育;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与传统经济融合发展,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 2016 年,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每天新增 1.5 万多家,其中 80.7% 的企业为服务业。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服务业新经济、小微企业发展活跃。这些都对服务业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只有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才能从容应对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变化,充分反映服务业的新态势。

 

  第二,构建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是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服务业具有行业覆盖面广、调查对象庞杂、管理部门多、新经济模式变化快等特点。服务业涵盖国民经济 15 个行业门类,涉及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和个体户,法人数量超千万家。与其他专业统计不同,长期以来,部门统计是服务业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部门都承担了服务业一些行业或本系统的统计工作。服务业统计组织体系分散,加大了服务业统计工作难度。因此,必须按照“十三五”时期建立现代统计调查体系的目标要求,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强化服务业综合协调职能,整合服务业统计资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

 

  第三,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是补齐服务业统计短板的根本途径。我国服务业统计起步较晚,统计基础相对薄弱。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金融业外,国家统计局对其他服务业开展独立调查始于 2012 年建立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调查制度。从统计结果来看,部分行业的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新经济、新服务、派生产业等统计都亟待加强。服务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与服务业统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与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的地位极不适应。因此,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是补齐服务业统计短板的根本途径。

 

  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现阶段服务业统计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不断深化服务业统计改革,抓紧夯实服务业统计基础,创新产品、完善制度、改进方法,不断完善服务业统计体系,才能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社会各界对服务业统计的客观要求。

 

  记者: 国家统计局在加强服务业统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贾楠: 针对服务业统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家统计局组织各地统计系统不断研究探索并推进服务业统计改革。通过逐步深入的讨论和交流,经过各种尝试和调整,总结提高,服务业统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也更加清晰。近年来,围绕“大服务业”统计改革的总体思路,加强了服务业统计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使服务业统计改革不断深化,工作成果逐步显现。

 

  一是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月度统计调查。从 2015 年开始建立涵盖服务业 10 个行业门类,规模以上近 15 万家企业的月度统计调查。

 

  二是编制月度服务业生产指数。为及时反映服务业经济活动的短期(月度)运行变化态势,从 2015 年 3 月开始内部试编服务业生产指数。经过两年的不断完善,已于 2017 年 3 月,首次对外发布了中国月度服务业生产指数。

 

  三是以“三新”统计为核心,加强服务业新经济和产业统计。建立电子商务统计调查制度,对 90 万家重点企业和 3000 多家电商平台的电商交易和信息化应用进行统计调查。对“互联网 + ”催生的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进行重点跟踪调查。对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五大幸福产业等各类新兴服务业进行统计监测和数据收集、测算。

 

  四是对规模以下小微服务业企业实施抽样调查。针对服务业小微企业数量多、增长快、新经济活跃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小微企业的抽样调查方法,改进调查问卷内容,及时反映服务业小微企业经营状况。

 

  五是不断完善和优化 PMI 指数测算方法,丰富 PMI 指数体系。 PMI 指数是社会各界判断中国经济的风向标。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不断完善和大力优化 PMI 指数及相关调查。大幅增加非制造业 PMI 调查样本,新增金融业、电商企业、快递业等行业样本;改进制造业和非制造业 PMI 季节调整方法,首次按行业大类对指数进行季节调整;按照国际通用方法测算全行业综合产出指数。

 

  六是加强部门服务业统计。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更加注重发挥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平台作用,大力推进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不断完善部门服务业财务统计制度,建立月度服务业生产指数数据提供及会商协调机制,建立部门统计调查企业名录共建共享机制,已与多个部门签订共享协议,实现名录数据共享。

 

  记者: 在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方面,国家统计局下一步还有什么打算?

 

  贾楠: 国家统计局将按照服务业统计改革重点工作的要求,从 7 个方面着手,稳扎稳打,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

 

  一是按照“大服务业”的统计思路,充分发挥服务业统计工作协调机制和服务业统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优化整合局内外服务业统计资源,理顺服务业统计数据来源渠道,逐步完善统计数据和部门行政记录共享机制。

 

  三是研究建立全行业、全覆盖的服务业综合统计制度,建立健全服务业经济运行统计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业生产指数编制方法,将指数编制纳入常规调查制度和部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丰富指数体系、创新统计产品。

 

  四是健全服务业新经济和产业经济统计,加强派生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五大幸福产业等统计工作,开展互联网平台统计研究。

 

  五是加强数据管控措施,提高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随着服务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主导作用和引领作用的不断增强,服务业统计数据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数据风险和压力加大。统计机构要认真贯彻两办《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强化统计监督和执法检查,坚决防范数据弄虚作假,努力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六是以“五证合一”为契机,创新调查手段,拓展数据采集方式,逐步摸清企业组织结构,加强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大数据”、部门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

 

  七是加强服务业统计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基层服务业统计力量,整合服务业统计机构和工作任务,强化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业统计能力。(记者 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