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COLUMN NAME

【献礼建军90周年】军博展露新颜等你来看“大飞机”

更新时间:2017-08-03 17:07:14

    图为军博夜景

    “新军博好威风,里面有好多我没见过的大玩具,好多飞机、大炮、坦克,肯定是中国最好的军事博物馆了……”

    “新军博比以前更大、更新、更有料,我在儿子这个年纪时,好多高精尖的武器装备是没有的……”

    “老军博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新军博是新的延续和发展,记录大半个世纪中国历史变迁……”

    在这祖孙三代人的军博印象里,饱含着大半个世纪中国民富兵强的发展历程。

    近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体展览,一座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高水平的综合性军博馆面向世人展露新颜。

    图为2017年7月27日,前来军博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当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正式对公众开放。王清彬摄/光明图片

    最有科技含量的军博技术

    最牛钢屋架=7架退役飞机,重16.307吨,悬挂在中央兵器大厅顶部重达千吨的钢屋架上,钢架累计变形量仅8毫米;

    最大楼面承重=地下一层重武器展厅楼面承重每平米达到3.6吨,是普通高层住宅承重的18倍,为博物馆类工程楼面承重之最;

    最多高支模=应用面积达8万平米,支模高度8-11.5米,最高处达到24.3米,是全国高支模应用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工程;

    最大展厅=中央兵器大厅8772平方米,长136米,宽64.5米,高27.96米,顶部悬挂7架退役飞机,重16.307吨,地面停放15架飞机、2艘战舰、2枚东风导弹、若干门大炮,是全国博物馆类最大展厅。

    在中国建设者眼里,最大展厅、最多高支模、最大楼面承重的高标准质量,意味着要打造最精益求精的军博质量。为此,承担军博改扩建工程任务的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中建八局在整个项目施工中,采用承插式盘扣多功能速接架脚手架支撑体系,完成面积8万平方米、最高处达11.5米的高支模施工,创造中国应用面积最大、用量最多的高支模施工记录。由于展品全是实物,空间大、质量重。“军博楼面的承重力是每平米3.6吨。”项目部生产经理苟连奇告诉记者,这个承重是普通高层住宅楼承重的18倍,是中国博物馆中拥有最大承重量的展厅。

    中国著名彩绘大师高成良亲临现场,对军博改扩建工程进行彩绘指导,匠人工艺,国内领先,传承文化,惊艳世人。

    让新馆在老馆中生长

    军博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其中扩建部分约12万平方米,改造部分约3.3万平方米。如何传承原有造型风格和展陈空间记忆,让“旧在新中延续,让新在旧中生长”,是建设者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50多年前的建筑,图纸能找到的所剩无几,找到的几张也是手绘的“老古董”。中建八局军博项目经理张学锋介绍,为实现“新”“老”建筑无缝对接,在设计环节沿用老建筑经典的纵向三段横向五段的构图手法,形成“新老一致”的美学节奏。细部以旧续新,抽离老馆经典的山花、柱式、檐口、柱廊等基本构成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实现建筑生命一脉相承。主体呈支撑升起形态,空间结构以汇聚升起呼应新老馆的融合,新馆在老馆中生长,实现空间的延续,体现了历史的传承。

    “最关键我还练就了一身蜘蛛人的本领。”在军博11000多平方米的南立面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区段长张华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外脚手脚上爬上爬下,一手拿着照片,一手拿着纸笔,一平米一平米对照,一平米一平米绘制施工图,靠着手里仅有一张照片,用三个月终将这个苏联式的标志建筑被完美还原。

    手工描绘、匠人还原

    纯手工描绘 纯匠人还原

    被誉为“刀兵王国”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承载五千年军事史、战争史、兵器史,被评为首都 “十大建筑”之一。其实军博这个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物,无论是其中陈列的铜鎏金弩机、镇远舰铁锚、三八式步枪还是正门上方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匾额、历任领导人走过的正门踏步台阶、还是用战争时期的炮弹壳熔铸而成的铜门,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物。项目执行经理任超平告诉记者,面对这个“大型文物”,中建八局的建设者在改扩建之初就统一了思想——修旧如旧加传承创新,在在保存国家标志性和北京地标式建筑风貌的同时,将军博扩建成一座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高水平的综合性军事博物馆。

    面对军博贵宾厅540平方米的屋顶,曾经为故宫彩绘的中国著名彩绘大师高成良亲临指导,纯手工描绘、纯匠人还原,对屋顶进行了一种高等级的彩绘。为还原50多年前军博所使用的琉璃瓦,项目部煞费苦心,找到有百年历史的厂家,原尺寸定制打造。并在新馆中采用仿琉璃釉面陶板这项新材料,在视觉效果与军博老楼琉璃瓦完全一致的同时,还实现了更加安全、环保、耐久。

    军博大楼顶端的圆塔托举着直径6米的镀金“八一”军徽,巨大军徽金光闪闪,耸入云端。正门上方悬挂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金字巨匾。项目部采用特殊工艺,不破坏一分一毫的同时,对它们进行了专业的纯人工清洗。

    军博老馆的铜门是用战争时期的炮弹壳熔铸而成的,每扇铜门高6.25米,重2吨,军博项目部采用传统工艺将其修复,同时安装了电动开关系统,解决了铜门难以人工开关的难题。

    “人生难得几回博 千载难逢在军博”

    15天=13000平米的临长安街外立面脚手架拆除、搭建

    20天=地下二层21000平米装修完毕(临危受命完成合同外新增项)

    440天=主体结构全部封顶

    为建军90周年的献礼工程,中建八局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军博速度”。

    三年,

    项目部员工赵露明从刚走出校门的“小鲜肉”,晒成黑黢黢的“老腊肉”;

    50岁的安全主管张豪言用3万步丈量108台施工吊篮、两万平米的脚手架的距离;

    连续两个春节未在家过年的项目执行经理任超平只能用电话报平安……

    “人生难得几回博,千载难逢在军博。”一句军博项目部广为流传的打油诗,却道出一群默默无闻的中国建设者,以最有科技含量的军博技术,创造最叹为观止的军博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