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点

COLUMN NAME

推进国有资本向“命脉”和“民生”领域集中

更新时间:2017-08-22 16:23:56

  结构调整,是国投成立以来永恒的主题。

  五年来,国投充分利用加减乘除等多种手段,逐渐形成了基础实业、前瞻性战略性业务、金融服务业、国际业务四大产业板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投资手段、核心能力、独特作用向更高级形态快速进化。

  作为国民经济灵活的双手,国投公司寻求更好商业机会的同时,还有效引导了社会资本投资的方向,用一部分国有资本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向“命脉”和“民生”领域集中,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

  做好加法,加快布局“”命脉“民生”

  之前国投业务较为传统,电力、煤炭业务、港口的比重较大。近几年来,国投提出要把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命脉”、“民生”领域。

  “前者是党执政兴国的依靠,后者是百姓衣食住行的必需”。王会生说,前者包括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国投致力于从中发现商业机会,把国家、企业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后者包括养老、扶贫等,“这些领域即使回报不那么高,国投也要做,这是央企的责任”。

  从实践来看,国投近几年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新能源等清洁能源以及养老、生物能源、智能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股权投资基金等符合国家及自身战略方向的领域。其中,清洁能源占比1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21%、金融业务占比24%。

  比如,国投交通立足“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入股川气东送管道项目,布局管道运输新业务。

  增量方面,国投先后组建了国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国投健康产业投资公司、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

  以国投健康为例,主要是面向基层和普通民众,立足解决“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的养老问题,探索医养结合的模式。目前北京国投大厦养老项目、广州中成外经大厦养老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国投的煤炭产业移交后,国投煤炭转型为国投矿业,将城市矿产等作为主业。2016年12月30日,国投矿业投资的“合肥报废汽车综合利用项目”在合肥开工。这是国投“城市矿产”行业首个落地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可达到年回收废旧车辆5万辆以上,可综合处置黑色及有色金属、橡胶塑料等再生资源15万多吨以上,具备有30万件/年的汽车回用部件处置能力。

  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项目,今年7月,国投集团铁岭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在辽宁铁岭召开现场推进会。该项目计划新建年产30.6万吨燃料乙醇、27.63万吨DDGS(蛋白饲料)和2万吨玉米油的工艺生产装置。项目利用铁岭地区丰富的玉米资源,以农产品可再生资源加工转化成生物能源和其他生物技术产品,每年可就地消化玉米100万吨,符合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能源政策要求。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营业收入21.52亿元,年利税总额4亿元,可安排600人就业。

  勇做减法,瘦身健体轻装上阵

  为了改变成立之初“多、小、散、差”的局面,国投一开始就树立了有进有退的战略思想。“这是投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了国投没有大的包袱,始终能够轻装前行”,王会生说。

  2003年以来,国投通过市场化机制退出不符合发展方向和落后、过剩产能项目1832个(其中2012年到2016年共退出328个),共回收资金260亿元,全部投向国家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和区域。

  2014年7月,国投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单位后,明确要求退出不符合公司发展方向的245个项目,占当时现有全部投资项目的45%。

  平心而论,退出一个项目乃至一个产业,并非一件易事。

  2016年8月,国投与中煤集团、国源煤炭资产管理公司举行煤炭业务及相关资产移交协议签字仪式。国投成为第一家煤炭业务整体退出的中央企业,得到了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的充分肯定。

  这一次移交,涉及员工接近四万人、资产五百亿元、煤炭产能近3500万吨。在过去10多年里,煤炭一直是国投的资产、收入、盈利大户。因此,移交仪式上,王会生和时任国投总裁冯士栋都哽咽落泪。“感觉就像嫁女儿一样”。

  国投嫁出的女儿还不止这一个。

  2013年,国投将旗下的国投远东、国投海运共15艘船舶(101万载重吨)整体划转至中海集团,同时将沿海电厂90%以上电煤运输交由中海散运承运。

  当然,壮士断腕有时又是必须的。做了减法之后的国投,资产总量有所下降,但是产业板块之间协调效应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稳步改善,也为国家的战略布局调整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煤电去产能为例,近年来国投逐步退出小容量、高能耗煤电机组达901万千瓦,煤电平均装机规模上升至近50万千瓦。

  与此同时,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国投积极开展缩短管理层级和“处僵治困”工作。6家“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分流安置人员完成超出预期。国投的亏损面、亏损额同比分别下降26%和77%,资产运营质量及效率进一步提升。

  善做乘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国投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业务的升级,同样重要的是方式和手段的升级。打造一流的投资公司,离不开一流的投资手段。

  国投长期以来擅长的是绿地投资,建电厂、开煤矿、建港口、造盐田,得心应手,口碑良好。尤其是雅砻江全流域水电站的梯级滚动开发在业内影响巨大。

  但是,王会生认为,时代的发展对国投的投资手段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要提高兼并重组的能力,因为这是投资公司的本职属性和独特能力。”

  为此,几年来国投在投资手段上不断创新,运用基金投资、兼并、收购、转让和产权置换以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手段,切实提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能力,推动转型升级。

  国投将股权投资基金作为进入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器”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

  在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京津冀等创业创新活跃、制造业发达地区,国投投资形成了一批围绕先进制造业、大环保、大健康、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项目群,培育发展了一批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项目。

  截至2016年底,国投发起设立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国投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等40余支基金,基金认缴规模1465亿元,可引导5000亿左右社会资本进入前瞻性战略性产业,有效提升了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这些基金中,央企扶贫基金尤为值得一提。这支由50多家央企出资、国投创益管理的基金,肩负着助推贫困地区产业脱贫的重任。目前,该基金投资过半,成效已逐渐显现。

  为了进一步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能力,国投在做大基金业务的同时,还加强了与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

  2017年7月,国投与工信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产融互动、制造强国战略。在此前后,国投先后与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吉林省等多个政府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做精除法,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

  五年来,国投践行“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加快退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从2012年底到2016年底,国投清洁能源装机比重从35%上升到60%,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煤电机组脱硫装置率100%、脱硝装置率达95%以上,二氧化硫排和氮氧化物放浓度分别比“十一五”末下降53%和83%,降幅居央企前列。在国资委第三、第四任期考核中,国投连续两个任期被评为“节能减排优秀企业”。

  成本降低和污染减少,得益于国投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尽管国投是一家投资公司,但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国投也因此被国资委评为2013-2015年任期“科技创新优秀企业”。

  2014年,国投贸易所属企业开发出当今性能最好的纤维品种,其强度相当于钢的15倍,填补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中高端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空白,材料已经广泛用于神舟飞船、防弹板材、超级游轮等国计民生领域。

  在公路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汽车用的是亚普公司生产的油箱。国投高新下属的亚普公司,是目前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专业从事燃料系统开发、制造、销售的全球燃料系统供应商,2014年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013年,国投引进2名“千人计划”专家,成立国投微藻生物科技中心,目前在藻种选育、光生物反应器研制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国内率先实现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投通过基金等手段,在推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支持中小高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7年5月,国投通过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投资10亿元参股研发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推动核心装备国产化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尽管这些投资案例中创新成果或许不属于国投,但国投对社会的贡献确却是实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