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读

COLUMN NAME

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

更新时间:2017-11-16 11:03:58

 2016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1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1月6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海关总署副署长李国介绍《若干措施》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从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若干措施》主要内容、中国走在全球投资目的地前列、吸引外资的主要措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等方面,解读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

 
  2016年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2016年世界经济处在一个深度调整的状态,复苏动力不足,跨国公司投资意愿也不强。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16年跨国直接投资可能要下降10%-15%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预计2016年和2015年是持平的。去年前11个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3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这个数字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
 
  虽然我国去年利用外资的整体规模和前年持平,但是结构进一步优化。比如在服务业方面,吸引外资增长8%,服务业占全国吸引外资的比重上升到70.1%。房地产吸引外资去年前11个月下降了31.1%,占总体吸引外资的比重下滑至15.4%。制造业整体吸引外资是下降的,但是制造业里面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增长了3.6%。劳动密集型一般制造业吸引外资是下降的,比如纺织服装业下降了32.6%。
 
  整体来说,我国去年外资吸引的规模能够保持稳定,结构能够优化,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经济比较好的增长,中国的社会比较平稳,提供了一个好的投资环境。二是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有潜力的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中国利用外资业依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中国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在减弱,周边国家纷纷出台一些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与我国的竞争加剧,一些传统上以对外投资为主的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流,对外投资规模在减少。
 
  中国政府非常关注利用外资工作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李克强总理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研究进一步促进引资的有效措施,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201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积极利用外资,营造优良营商环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商务部会同发改委及其他国务院有关部门经过多次认真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文件,《若干措施》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期将正式发布。
 
  《若干措施》主要内容是三方面新举措
 
  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举措。《若干措施》指出,要通过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大幅度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政策措施,要同等适用于内外资企业,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外资依法依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同等适用相关的支持政策。支持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与内资企业、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若干措施》指出,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中国创业发展,为其依法依规提供出入境管理方面的便利,这将为促进引资和引智引技相结合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促进内外资公平竞争的新举措。《若干措施》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确保政策法规执行的一致性;不得擅自增加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限制;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参与中国标准化工作,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工作,依法依规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一视同仁;强化对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机制建设;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内外资企业统一注册资本制度等等。
 
  三是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新举措。《若干措施》提出,各个地区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积极开展投资促进活动,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资金双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境外融资能力;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等等。同时,《若干措施》也重申,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政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及其投资者的权益,这是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具体措施。
 
 
  海关总署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工作
 
  从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过程来看,现在不是要停止,更不是萎缩,而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推进。从最先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启动到现在,已经创新了一批海关监管制度和作业模式,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说,在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球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中60余条贸易便利化的核心措施,已经有50余条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施。上海美国商会发布的贸易环境满意度调查研究报告也显示,52%的受访企业认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海关制度创新有助于企业高效率、低成本完成通关手续。受访企业对海关先入区后申报,创新制度的认可度达到了87.8%。
 
  与此同时,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实施了企业主动披露,引入中介机构协助开展企业稽查核查,企业信用公示等制度,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适应发展的需要,促进自贸试验区新兴贸易业态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海关保税监管制度,支持自贸试验区境内外保税维修检测、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期货保税交割、保税融资租赁、文化保税交易等新兴贸易业态的发展。去年1—11月,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网购保税进口,达到了1.45亿票,进口总额达到229.5亿元。
 
  在做好监管制度创新的同时,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复制推广的工作。2014年8月,海关总署在全国海关率先复制推广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的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2015年11月,海关总署又将在上海、广东、天津和福建四个自贸试验区所创新的11项制度在全国海关复制推广;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国发[2016]63号)以后,按照要求,在全国复制推广19项改革试点经验,其中由海关总署牵头的11项任务已经全部完成。海关协助配合的、由其它部委牵头的两项工作也在积极推进。2016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在辽宁等七个省市设立新的自贸试验区,海关正按照“围绕定位、注重特色、创新引领、分类施策、先行先试、复制推广”的原则,积极研究海关支持措施。可以说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试验正在稳步的、继续的向前推进,而且对于推动海关的改革创新将会发挥更多的、更好的作用。
 
  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发展乐观
 
  在中美刚刚建交的时候,贸易规模是非常小的。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双边的贸易给消费者、生产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双边的投资发展也非常快,中国吸引美国的投资,应该说对中国的开放,对中国的就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美国在中国的投资,也为美国的企业、美国的经济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些美资企业的母公司遇到了困难,但是在中国的投资却获得了很丰厚的利润,这些利润有效地支撑了他们在本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也有利于母公司扩大在美国当地的就业。双边旅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都非常好,所以相信中美互利双赢的经贸关系还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谁也不会去做一个双输的事情,谁也不会去破坏双赢互利的关系。对未来的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应该持乐观态度。
 
  《若干措施》里提到要进一步放宽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这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方向,表明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心。至于具体的时间表,商务部需要和相关的金融主管部门进一步沟通,来推动放宽的措施早日出台。同时,我国在扩大开放的时候非常注意风险的防范。为了测试风险,在自贸试验区里面要先行开放,在自贸试验区里开放看看它的风险是否可控,如果风险可控,就会进一步向全国推广,所以请关注自贸试验区开放措施的公布。
 
  海关支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主要做法
 
  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海关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为海关是进出境的监督管理机关,通关监管的工作对于扩大开放和利用外资将会产生影响,其中大家很关注的就是通关效率的提升、通关成本降低的问题。因应企业和进出境人员的需求,海关近年来主要是围绕着打造通关一体化改革的主线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以逐步推动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的建立。去年率先在上海启动了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这项改革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中心、三项制度”:
 
  两个中心,一是税收征管中心;二是风险防控中心。通过建立税收征管中心,由海关总署直接管理,海关按照商品和行业分类对货物涉税申报要素实行全国统一的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的批量审核,有效地解决了执法不统一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建立风险防控中心,对于通关监管中涉及的企业商品安全准入及其他风险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置,统一下达风险布控的指令,管控进出境的风险。
 
  三项制度:一是“一次申报、分步处置”。企业很关心在货物进出口过程中手续比较多,耽误的时间比较长,通关的成本比较高的问题,所以海关这项改革就要着力解决通关过程中流程再造的问题,将过去很多或者说全部在通关现场办理的手续,进行前推后移,企业进行一次申报,海关首先进行安全准入风险排查以后,对于涉税的其他事项分步进行后续的处置,这样大大缩短企业的通关时间,让货物能够比较顺畅的、短时间内通关。
 
  二是征管方式改革。推动企业报关纳税自报自缴,这项制度核心在于,过去是企业申报、海关审核,特别是涉及到税收申报要素,比如价格、归类、原产地的问题,海关在口岸上逐一审核,既耽误了时间,又增加了成本。现在由企业自己向海关申报、自主缴税,海关全过程抽查审核,重点进行后续的审查和处理。
 
  三是协同监管。对于隶属海关进行功能化的改造,让不同的海关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别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口岸型海关主要负责对货物进行通关现场监管,属地型海关主要是对企业进行后续的稽查和信用管理,形成协同。通过以上措施,让大家感受到全国是一个海关。
 
  通过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使企业能够享受几项红利,一是可以在任意地点选择进行报关,消除了申报的关区限制。二是海关执法更统一,在两个中心的处置下,全国通关的政策和规定执行标准更加一致。三是效率大大提高,就是简化了口岸通关环节的手续,压缩了口岸通关的时间。2016年海关已经启动了上海、广州和北京的试点工作,2017年海关将把这项改革在全国进行全面的推广实施,达到全覆盖的效果,使得全国企业都能够享受到这项改革的红利。相信今后企业的通关时间会进一步降低,效率会进一步提升,改革的获得感会进一步增强
 
 
  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机遇和利润回报将越来越好
 
  外资在中国投资的机遇是非常多,非常大的。世界上有几个像中国这样大的经济体能够在未来五年保持6.5%的增长率?在未来五年之内,中国的国内市场需求将要达到10万亿美元,国内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这种需求会给外国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
 
  今年前11个月,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0.4%,这就表明中国经济的活力、机遇、潜力。而且中国现在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马上要公布的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的20条措施,进一步把以前限制的领域放开、放宽或者有序的开放,以前外资没有机会进入的领域,未来有机会进入,所以这也是给外资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这么大的市场,有这么多的投资机遇,当然是非常好的事。
 
  中国欧盟商会去年有一个报告,叫做《商业信心调查2016》,这个报告表明,欧盟在华投资企业2/3以上盈利,这是非常好的记录。国家统计局2016年12月27号公布了一个数据,前11个月,规模以上外资及港澳台工业企业在中国内地实现利润总额1.5万亿人民币,和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10.8%。这就是事实。很多扎实的数据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利润回报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