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视点

COLUMN NAME

芳纶盘根产品概述及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更新时间:2019-02-19 08:50:23

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芳纶纤维盘根由芳纶纤维浸渍聚四氟乳液和润滑剂处理编织而成。有较好的耐化学性,高回弹,低冷流。具有极好的高转速、高模数的性质(被称为人造金属线)。所以,与其它类型的盘根比较,它能抵抗颗粒结晶介质和更高的温度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盘根组合。在泵系统上是很好的石棉替代产品。

第二节 行业发展历程

芳纶盘根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它是由芳纶1414等原材料制成的。芳纶1414几乎与芳纶1313的发明同步,杜邦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研制出另一种高性能合成纤维—芳纶1414,其商品于1972年首次问世,定名为凯芙拉。芳纶盘根就是利用其自润滑性、耐热性和韧性,代替有致癌物质的石棉制造密封材料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上游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芳纶盘根以芳纶纤维为主要原材料,以下就以其为上游进行分析。

目前,世界芳纶工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芳纶纤维也被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列为绿灯项目。但由于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达国家对其一直实施技术封锁和有限禁运,国内起步晚,技术难题尚未根本破解,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因此,集中优势力量抓紧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攻克芳纶纤维技术难题,提早实现产业化至关重要。

1、需求增长前景看好

芳纶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耐碱、质量轻等优良性能,其强度是钢丝的5~6倍,模量为钢丝或玻璃纤维的2~3倍,韧性是钢丝的2倍,而质量仅为钢丝的1/5左右。芳纶纤维最具实用价值的品种有两个:芳纶1313是开发最早、产量最大、应用最广,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有机耐高温纤维,到目前为止,全球年生产能力已达3.1万吨左右;芳纶1414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的特点,素有高分子材料中的'百变金刚'之誉,是当今世界高性能纤维材料的代表。自2004年起,我国对芳纶纤维的需求增长较快,但国内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少数厂商占据,供货量有限,价格较高,难以满足国内需求。

今后,我国在防护服领域的芳纶1313纤维用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作为生产防护服以及其他室内装饰用品的芳纶有色纤维用量也随之增加,预计国内芳纶1313市场需求量为7200~9700吨/年。

其中,阻燃防护服领域的需求为2000~3000吨/年,阻燃装饰织物为1500~2000吨/年,过滤材料为1200~1500吨/年,绝缘纸为1000~1200吨/年,其他为1500~2000吨/年。

轻量汽车子午胎用帘子布和刹车片的需求正在兴起,预计今后对位芳纶纤维年需求量将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用对位芳纶纤维增强橡胶及热塑性树脂作为石油及液化天然气的耐高压输送管线将有所发展。通信业的光缆、防弹防护用品、航天和国防、橡胶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对对位芳纶纤维需求也将不断增大。

2、工业化遭遇技术难题

我国芳纶纤维的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及生产能力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造成我国芳纶国产化艰难的原因一是生产的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二是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特别是国产的溶剂不过关。

芳纶1313纤维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自上世纪60年代实现间位芳纶工业化以来,杜邦公司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完全垄断地位,目前产能约为2.5万吨,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80%,产品质量居领先地位。日本帝人公司的间位芳纶纤维在山口县岩国建厂,产能为2350吨左右,其中短纤维产品在世界上有一定竞争力。

目前国内仅有烟台氨纶公司和广东新会彩艳股份有限公司两家间位芳纶生产企业。烟台氨纶公司在引进国外技术基础上历经数年研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纽士达牌间位芳纶,截至2006年末,其芳纶1313设计产能达到2500吨/年,已超过日本帝人公司的产能。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是民营企业,其芳纶产能目前达到1000吨/年,产品以常规本白短纤为主。

国内因技术研发实力等原因,尚未有规模化生产芳纶1414的企业,烟台氨纶的芳纶1414刚进入中试阶段。

3、绿灯项目需先破壁垒

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芳纶纤维还将用在更多的领域中。目前,美国、日本的芳纶制造商都争相扩大生产,世界芳纶工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国家重点扶植和发展的新材料,芳纶纤维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之中,2006年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化纤投资预警系统将芳纶1313列为'绿灯'项目,芳纶1414纤维则被列为'双绿灯'项目。

我国节能减排任务日益艰巨,迫切需要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的间位芳纶材料对高温废气、粉尘和污水进行过滤和净化;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芳纶材料的应用必将有更大突破;而现代国防、消防、化工、冶金、水电、地矿、核工业等行业对具有隔热、透气、阻燃、耐温、耐腐蚀的特种材料的需求也将造就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从而推动我国芳纶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大力发展芳纶纤维及其上下游产品完全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于国内科研单位和相关生产企业来讲,集中优势力量尽快抓紧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攻克芳纶纤维技术难题,提早实现产业化,不仅对整个芳纶纤维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我国国防、航天事业等领域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第四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芳纶盘根可应用于可用于各行业,如化工、石油化工、汽水处理、造纸等领域里的各类泵中,以下就以我国的服装业为其下游进行分析。

1、发展现状

中国纸及纸板过去十几年的消费增长速度明显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996-2006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8.1%,而全球1995-2005期间的复合增长率只有2.9%。中国造纸业正在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时期。

2008年我国造纸业产值达到4566.27亿元,同比增长21.29%,其中,外资企业的产值达到1533.07亿元,同比增长18.65%,私营企业产值也达到1275.27亿元,同比增长28.36%。

2008年全年我国纸制品及造纸业的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2.72%,达到7645.83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4.41%,增长17.88%;私营企业的产值为7529.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88%;其他类的小企业产值达到1349.14亿元,增长22.14%。

纸制品制造业的产值达到2897.84亿元,同比增长25.76%,私营企业的产值达到1206.95亿元,增长31.7%;外资企业的产值为1019.73亿元。

2003-2007年造纸行业总体企业利润率增幅

                                                                                                                    单位:千元

2、市场需求

我国是世界造纸工业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纸类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根据纸及纸板消费量指数与GDP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并综合考虑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关不确定因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我国造纸工业仍将处于发展增长期。预计2006年至2010年纸及纸板消费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5%,2010年纸及纸板的消费量将从2006年的6600万吨增长到8500万吨左右。

2007年我国纸及纸板产量首次超过了消费量,国内产能已能基本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然而,由于造纸机械建设周期较长,前期投资的纸机将在08年下半年和09年陆续建成投产,到时可能出现国内纸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05-2010年我国纸及纸板消费量趋势

3、发展趋势

1)集约化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工业原料以非木材纤维为主,造成产品结构失调、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排污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造纸企业的数量最多时达到1万多家,即使是少量的大中型企业的规模也远远低下国际水平,且技术水平普遍落后,难以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档纸的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造纸业集中度过低、企业规模过小、污染严重、环保措施不力等问题,政府应鼓励中国造纸企业做大做强,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关、停、并、转、重组整合等方式,将污染严重的小纸厂淘汰出局,发展强势企业集团,为在造纸行业全面实现循环经济创造条件。

同时,也只有形成大的企业集团,进行规模经营,才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环保中来,从而有效地解决造纸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2)高档化

目前中国生活用纸市场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消费品种结构不均衡。2000年世界生活用纸中,厕用卫生纸占56%,纸巾纸、擦手纸占21%,纸面巾和纸餐巾分别占12%和4%。但数据显示,纸巾纸、擦手纸,仅占0.2%,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被看好的城市也不过占1.5%,也就是说中国的厕用卫生纸销售比例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生活用纸消费需求将呈现多元化并向中高档产品过渡。

3)林纸一体化

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这表明,我国造纸工业正在进入以原材料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关键时期。app纸业公司浆林纸一体化模式进行得最早,公司2005年3月底在海南正式投产的洋浦金海浆纸项目,首期投资达102亿元,是海南省迄今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其目标是建成亚洲最大的浆纸加工基地。该项目1997年经国家批准设立,1998年12月正式奠基,之后app渡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两年前再次动工兴建。

此外,国内大型纸业集团如泰格林纸集团、晨鸣纸业、华泰股份、美利纸业等也开始了“圈地造林”运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针对国外纸业产品进口发起的反倾销案,坚定了国际纸业巨头在中国大力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4)多元化

由于纸张应用的不断扩展,纸制品市场消费向多元化发展。同时企业为了能较好地抵御市场风险,产品结构也日趋多元化。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市场研究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